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:风口未至vps中国韩国日本,已挤满“抢跑者”

来源: 搜狐中国
2025-05-04 21:30:00

最佳回答

“vps中国韩国日本”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:风口未至vps中国韩国日本,已挤满“抢跑者”

在新能源领域,汽车动力电池的“退役潮”越来越近。有预测称,2025年全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78万吨,2027年达105万吨,2030年达230万吨。

动力电池的退役潮,也是回收行业的风口,业界正加速布局。有报道称,目前我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数量逐年增长,目前已达17.2万家。

对此,市政协委员与多位专家学者建议,上海抓住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机遇期,争当这一领域的技术输出者、标准制定者、行业引领者。

机遇

在业界看来,动力电池“退役潮”,是一个可预期的风口。

近十年来,我国新能源汽车实现了销量从万辆级到千万辆级的飞跃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,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7.5万辆,2016年约为50.7万辆,到2024年增长至1286.6万辆。

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,动力电池使用寿命多在8年左右。因此动力电池的退役数量,必将随我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共同飞跃。

回收行业的重要性,还有赖于动力电池“资源—环境—安全”的三重属性。

2025国际退役动力电池风光组件资源循环利用大会近日召开,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周光敏介绍,汽车动力电池主要有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类,锂、镍、钴、锰等金属资源含量高,有“城市矿山”之称。每循环利用1万吨退役电池,可减少开发原生矿产2.4—5万吨。回收利用的经济性也很高,以锂金属为例,原生锂矿中的锂含量仅有0.8%—1.4%,退役电池中的锂含量则普遍超4%。

由于动力电池中很多元素有污染性,回收利用还关乎生态环境保护。“退役电池若处理不当,每1千克电池可污染6万升水,或污染1平方公里土地50年。”

井冈山大学校长罗旭彪表示,我国动力电池相关的多种资源对外依存度高,发展回收行业能有效缓解战略资源依赖的矛盾。2024年,我国回收了碳酸锂8.3万吨、镍14.5万吨、钴2.9万吨,满足了锂、镍、钴各20%、25%、11%的需求。

此次,回收有助于动力电池行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。近年来,动力电池相关原材料价格震荡,2022年11月,均价每吨约5—12万元的碳酸锂一度跳涨至每吨近60万元。

因此,动力电池回收,正成为一个越来越被看好的新兴行业。

2018年,《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》发布实施,工信部已先后发布5批次共计156家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“白名单”企业。

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敏曾表示,宁德时代已实现对镍、钴、锰材料高达99.6%的回收率,对锂的回收率也达到91%。他预计,宁德时代到2042年将不再开采新矿产资源,全部依靠回收资源进行制造。

挑战

可预期的风口,使得如今这条赛道上,已挤满了太多“抢跑者”。

有数据显示,我国现存的17.2万家电池回收相关企业中,超六成企业于3年内成立。2021年相关企业注册2.76万家,2022年注册4.35万家,2023年注册4.64万家,2024年注册4.27万家。

“现在买设备的,都是买回去放着等风口。”一家动力电池回收设备生产企业的销售经理告诉记者,目前由于设备投资成本、原料采购成本较低,环保要求也较为宽松,企业大多在提前布局。“风口来了,我家设备也不能按现在价格卖了对吧?”

当前,动力电池回收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突出。有报道预测,当前我国电池回收年产能达到380万吨,远超动力电池的年退役量。有从业者认为,这也导致了企业回收价格过高、利润微薄,甚至有“面粉比面包贵”的现象。

华友循环产业集团运营总监高威乔还关注到,由于产业尚属发展初期,相关政策文件以鼓励、引导为主,缺乏强制性约束。这导致当前市场不够规范,有“白名单”企业拼不过“黑作坊”的现象。

不少非合规企业成本低,采用抬高回收价格的方式获取资源;合规企业在厂房、设备、环保处理等方面投入较高,反倒缺乏竞争优势。这也使得部分安全环保标准严格、回收技术先进的企业原材料匮乏、开工率不足,盈利状况堪忧。

2024年12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《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(2024年本)》。《规范条件》要求企业在冶炼过程中,锂回收率从85%提高至90%,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%,杂质铝含量需低于1.5%等,引导企业强化技术创新,提升工艺水平。同时提出企业应建立产品可追溯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保障机制,增加再生利用产品强制性标准要求,进一步提升综合利用产品质量。

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时鹏辉认为,随着市场规模扩大,相关规范性文件必将进一步健全,动态监管和事中事后管理也将进一步强化,推动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引领

上海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发展地区,截至2023年末,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8.8万辆,排名全球城市第一。

市政协委员、上海电力大学原校长李和兴认为,上海未来两年将进入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期,建议抢抓电池回收行业机遇期,争当这一领域的技术输出者、标准制定者、行业引领者。

在政策法规层面,强化地方政策支持。制定适应上海市实际的地方性政策法规,形成强制性回收机制,建议借助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的成功经验,推出《上海市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办法》。同时,完善激励约束机制。针对符合规范的回收利用企业,给予资金、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。

在管理机制层面,推进区域协同管理。构建长三角区域动力电池回收联动机制、整合资源共享平台。依托上海的交通和产业优势,建设全国示范性的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中心。构建信息化追溯系统、优化回收网络布局。

在技术突破层面,支持绿色高效回收技术研发,开发循环利用新模式,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。

比如,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盛明介绍,当前退役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有梯次利用和直接回收两条主要途径: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电池,对其进行重组,用于一些低要求领域如电动自行车等;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电池,经过预处理拆解,然后采用火法、湿法或再生工艺回收。两条主要途径之外,还有一条直接修复的新途径。

据介绍,直接修复技术能充分利用材料原有晶格结构修复受损材料,相比传统回收方法能耗更低、温室气体排放更少。目前,这项技术已在部分企业投入使用,深圳一家磷酸铁锂直接修复企业近期已将生产线建成投产,年产能4万吨,目前处于满产状态。

李和兴还建议,上海加速设立技术试点项目,在重点区域设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示范工程,集中测试并推广先进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,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。

比如,2023年4月,上海首家“产学研”一体化的动力电池无害化处理企业——上海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中心在嘉定区揭牌。据报道,将采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退役锂离子电池带电拆解分选成套装备,能耗、效率等指标均处于领先水平。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汇集上海本地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力量,推动行业标准的形成和实施,为上海探索出一条更加可行有效的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道路。

或许,这样的尝试可以更多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用户反馈 合作

Copyright ©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

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