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双线vps37年老旧小区的蝶变:从“问题社区”到“共治样本”的逆袭之路
最佳回答
“香港双线vps”香港双线vps37年老旧小区的蝶变:从“问题社区”到“共治样本”的逆袭之路
在浦东新区塘桥街道,临沂北路100弄小区这一有着37年历史的老旧小区,正上演着一场令人惊叹的“逆生长”:曾经设施老化、问题丛生的它,在党建引领下,通过多元共治、智慧赋能和居民自治,逐步实现从“问题社区”到“共治样本”的蝶变。
党建引领破困局:“三驾马车”拉动治理引擎
清晨7点,65岁的黄志强准时出现在小区主入口的“三口一视界”服务点,查看电子屏上物业工单处理进度和便民服务信息。作为1号楼楼组长兼监委会副组长,他时刻心系小区事务。“现在报修扫二维码就能追踪进度,我们楼组18位热心居民分片包户,连80岁独居老人都会用手机预约充电位。”
黄志强的日常是临沂北路100弄小区“党建穿针引线”治理模式的生动体现。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搭建“三驾马车”联动平台,物业、业委会、居委每日碰头协商,将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楼组。在车棚改造中,面对47辆“僵尸车”清退难题,党员志愿者带头签署《车棚使用公约》,2周内释放300平方米空间;加装电梯时,党小组连续12晚入户沟通,开了15场协调会,用“一楼免缴、高层多担”方案化解分歧,5号楼“怡心楼”铭牌成为自治象征。
“我们绘制‘两单一图’,把风险隐患、居民需求和自治区域可视化。”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红菱介绍,通过“一户一档”电子台账精准掌握居民车辆信息,“三驾马车”累计解决非机动车充电、楼道堆物等60余件民生实事,让“无人管”变为“众人治”。
民生工程解痛点:“智慧+自治”激活空间重塑
推开2号车棚电子门禁,6组智能充电桩有序工作,顶部喷淋系统和烟感报警器闪烁运行。居民陈阿姨熟练刷卡充电:“以前抢充电位吵架是常事,现在每个接口都有过载保护,充满自动断电,费用还能微信结算。”车棚改造中,居民代表参与设备选型,连雨棚倾斜角度都通过投票确定,24小时监控让外来车辆“无缝可钻”。
这场空间重塑还延伸至“空中”。2号楼旁的钢结构“空中乐园”曾是废弃自行车棚,如今傍晚灯带亮起,退休医生王老伯和老伙伴们在此下棋。“地面保留停车位,二层做休闲平台,塑胶防滑地砖和夜灯都是居民提的建议。”业委会主任顾福林指着“议事亭”内的23条居民修改意见公示,“从设计草图到施工方案,全程公开透明。”
电梯加装更成“移动教科书”。1号楼电梯井采用米黄色真石漆与楼栋外立面浑然一体,顶楼防雨棚解决渗水问题。电梯内“加梯大事记”展板记录着从7张反对票到全楼支持的转折,楼组长黄志强说:“居民自筹资金选配色、做美化,现在电梯不仅是代步工具,更是自治成果的展示窗。”
科技赋能提精度:智慧社区触手可及
在门卫室,保安李师傅通过“翼家云社区”智能安防系统,实时追踪3号楼前滞留的外来人员。这套接入公安、消防、物业数据的系统,让居民在家通过电视屏就能查看门口动态,紧急报警5分钟内响应。67岁的张老伯演示“hello老友亭”:刷脸识别后预约家电维修,15分钟内师傅上门,收费比市场价低20%,“还能一键叫车,查询养老金,对老年人太方便了。”
打开“临沂100弄”微信小程序,物业报修、停车缴费、自治投票等功能一应俱全。居民李女士展示充电记录:“每月账单明细清晰,还能看车棚实时监控。”小区电子屏公示的“服务之星”评价系统,让保安、保洁工作接受居民打分,物业工单响应时间精确到分钟,2023年居民满意度从62%飙升至95%。
自治生态育新机: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“主人翁”
3号楼的“民生议事板”上,“增设快递架”“楼道灯更换”等居民建议贴得满满当当。楼组长通过“守望家园”微信群组织投票,“群众提、群众议、群众推、群众评”四步法让快递架从提议到落地仅用两周,成为楼组“共享空间”。退休工程师刘师傅佩戴红袖章巡逻,展示小区专属车贴:“蓝色底纹印‘100弄居民’,外来车辆一查便知,首犯提醒、再犯公示,半年内私充现象归零。”
在1号楼与2号楼门前的花坛边,65岁的黄志强正蹲在精心打造的花园旁,给新栽的鸢尾花浇水,脚边摆着自费购买的十米长皮管和塑料花盆。谈及这片花园的由来,黄志强感慨道:“去年街道说要搞美丽家园建设,我想着楼前荒地闲着也是闲着,就自己先垫了六千块买营养土、杀菌药,光翻土去碎石就请了三个人帮忙。”而这仅仅是开始,此后他又陆续投入两三万元,购置假山、花草树木,还添置了休闲桌椅,将原本荒芜的角落打造成了居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
他指着花坛里错落有致的石竹和爬藤月季,眼角笑出皱纹:“一楼的辛智是专业绿化设计的,画了设计图,四楼的老黄从小红书下载好看的视频,现在每周六都有居民带着自家花苗来‘认养’——你看那个蓝色花盆,还是用旧车棚拆下来的角钢焊的。”
每周六的“时间银行”志愿服务集市热闹非凡,居民用修剪绿化带、讲解智能设备的服务时长兑换洗衣、理发服务。党员志愿者陶国权的积分卡记录着86小时服务时长:“换几次保洁是小事,大家现在带着改造方案主动参会,这才是自治的觉醒。”在“三口一视界”自治成果展上,废旧车棚零件改造的花盆、电梯加装签名横幅等物件,见证着居民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设计”的转变——正如黄志强常说的:“楼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,但总得有人先迈出第一步。”
暮色中,“空中乐园”灯光与楼体亮化交相辉映,黄志强与居民围在电子屏前讨论绿化改造方案。这个曾被视为“老大难”的老旧小区,正以党建为舵、科技为翼、自治为桨,在基层治理浪潮中破浪前行。
从“问题社区”到“共治样本”的蝶变,不仅是设施的更新,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——当居民成为家园的“设计师”和“守护者”,老旧小区的“逆生长”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。